名韬(孔明的故交好友结局如何?)
《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写到“水镜先生”司马徽第二次与刘备见面时,以极高的评价再次推荐了诸葛亮,并说:“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徐元直四人为密友。”这四位密友,除了徐庶作为诸葛亮的重要陪衬,率先亮相,显示其才,然后“走马荐诸葛”之外,其他三人也都在刘备一顾茅庐、二顾茅庐时陆续出场,而在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后,除了徐庶在火烧赤壁前夕,用计避往散关外,躲避火攻之计外,其他三人就再也没有露面了。
《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说的那句话,并不是虚构的,而是出自于史书,《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云: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裴松之注引《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罗贯中就把这两条记载拿来,借司马徽的嘴里说出来,郑重其事,顺理成章地让这几人衬托了诸葛亮。后面这几人的陪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所以就没有必要再交代结局了。那么诸葛孔明的这四位好友的结局到底如何了呢?
先说徐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可见历史上的徐庶是因为老母被曹操俘虏而不得不离开刘备。《魏略》记载:徐庶”少好任侠击剑“,在逃难中才决心”折节学问,始诣精舍......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字广元)相亲爱,初平(献帝年号)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他归附曹操后,并未见有什么大的作为,黄初(曹丕年号)年间,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太和(曹睿年号)年间,徐庶还在世,后数年病死了,有碑在彭城,今犹存焉。
再说石广元,上文已经说到,石广元名韬,字广元,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后,他与徐庶一起去了曹魏,“至黄初中,韬历仕郡守、典农校尉”。石广元的官位略低于徐庶。《魏略》又记载:“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看来诸葛亮很为这两位老朋友未受重用而不平,同样的,石广元应该死在太和年间之后。
再说孟公威,他本名建,字公威,据《三国志?蜀书?温恢传》记载:“恢卒后,汝南孟建为凉州此时,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裴松之注引《魏略》云:“建字公威,少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答司马宣王(即司马懿)书,使杜子绪宣意于公威也。”意思就是说,魏太和年间,诸葛亮兵出祁山时,孟公威仍然在世,诸葛亮还曾托司马懿转达了对他的问候,东汉官制,刺史虽然不乍地,但是征东将军却是二品。可见孟公威的官运要比石广元和徐庶更好些。
最后说崔州平,崔州平出生“五姓七望”的博陵崔氏,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崔氏谱》:“州平,太尉烈子,钧之弟也。”崔烈(?-192年),曾被誉为“冀州名士”,历任郡守、九卿,灵帝时以五百万钱买得司徒官职,从此声誉一落千丈,连其子崔钧都为此感到羞愧,对他说:“论者嫌其铜臭”。(《后汉书?崔骃列传》附《崔烈传》)后来崔烈迁太尉,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率兵攻入长安,时任城门校尉的崔烈因抵御乱兵被杀,《三国演义》第九回有写到,崔烈最后总算是为东汉王朝尽忠而死,崔州平大概是深刻吸取了其父亲的教训,决心摆脱官场,隐居起来,即使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归附曹操之后,他仍然高卧山林,此后,史书中再也没有留下他的一点痕迹,不知所终。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这四位好友,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诸葛亮与他们结为知己,是为“人以群分”的典范。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当年诸葛亮与他们交好的时候,曾“谓三人曰:“卿三人仕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笑而不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后三人的命运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