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女元帅(她是聂荣臻元帅之女,后成为中国第一位女中将,丈夫也晋升为上将)
1946年,赵尔陆将一名女孩带到了张家口,成功地将她送到了聂荣臻身边,她与聂荣臻分离了15年,做梦都在想象着父亲聂荣臻的样子,如今终于相认了。
别看这个女孩现在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小姑娘,她后来的成就却一点也不低,她就是中国第一位女中将聂力,她的父亲是开国元帅聂荣臻,丈夫晋升为上将军衔,可谓是:一门三杰,组成了全球军衔最高的家庭。
我们先从聂荣臻元帅开始讲起。
父亲开国元帅聂荣臻
聂荣臻,1899年生于重庆市江津区(原四川省江津县),他七岁入私塾学习,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津县中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
在学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博览全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赫胥黎的《天演论》,后来俄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他又从陈独秀、胡适以及鲁迅等发表的文章中汲取进步思想。
渐渐地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积极加入进步学生的行列,每当遇到国家大事,他总是能够感慨陈词,忧国忧民思想溢于言表,安世救国之策荡漾在文章之中。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生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各个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史称“五四运动”,而当时聂荣臻就是参加其中的一位热血青年。
五四运动以后,为了躲避反动军警的抓捕,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他只身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又转赴比利时,学习化工工程,在比利时学习期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他又前往苏联留学。
1925年聂荣臻学成归国,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他被党组织安排到黄埔军校任职,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土地革命时期,他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军团政委,曾带领部队多次上战场,参加指挥漳州战役、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在战场上他浴血奋战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在红军长征的路上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会议上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带领部队多次粉碎敌人的计划并不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力量的不断扩大,他升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沉痛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聂荣臻担任华北军区司令员,带领部队多次参战,有力地配合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平津战役打响以后,他领导和指挥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并肩作战,最后和平解放了北平。
后来,聂荣臻又调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平解放以后担任北平军管会主任,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在任职期间不断地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出谋划策。
抗美援朝期间,他又制定和完善各种后勤补给策略,保证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军需物资供应,为我国的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5年,中共中央在全军范围内实行军衔制,由于聂荣臻功勋卓著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聂力出生
就在聂荣臻学成归国以后,他在革命运动中结识了他一生的革命战友张瑞华,也就是聂力的母亲。
两人很快便坠入了爱河,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1931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聂荣臻为女儿取名为聂力。
过上了与父母分离的生活
自古忠孝难两全,身负革命使命的聂荣臻因革命形势需要必须要前往中央苏区工作。
由于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且凶险万分,考虑到女儿的年龄尚小,经不起长途奔波,为了妻女及家人的安全,他决定只身前往中央苏区,从此和女儿便开始了“骨肉分离”的生活。
虽然父亲远赴中央苏区开展革命工作,但是当时最起码还有母亲的精心照料,聂力的生活还算勉强能够维持下去。
可是好景不长,同样是革命工作者的聂力的母亲张瑞华担任地下交通员,她一边进行革命工作,一边照顾尚在襁褓当中的女儿,然而就在聂力三岁的时候,张瑞华在一次的革命工作中因为党内的叛徒举报而不幸被捕。
张瑞华在狱中面对敌人严刑拷问始终坚持信仰,咬紧牙关什么都没有说,敌人却并不就此善罢甘休,他们以为小聂力年龄小,于是便在小聂力的身上下手。
他们通过威逼利诱,千方百计地想从小聂力的口中得到信息,但聂力听从妈妈的教导,既不哭也不闹,什么也不说,最后,敌人因没有从她们母女身上查出任何证据而将她们母女释放。
1935年秋,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张瑞华在党组织安排下转战到天津,后调往中央苏区与聂荣臻会和,张瑞华为了行动方便,也为了聂力的安全着想,她将聂力寄养在一户贫苦的人家中。
年幼的聂力自此失去了父母的陪伴,从此过上了骨肉分离的生活。
终于与父母团聚
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聂力稍稍长大一点之后,她就懂得了如何减轻家里的负担。
她出去给人当雇工、带孩子、洗衣服、做饭、锄草、纺棉等,只要能挣到钱,她什么活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以瘦小的身躯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直到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此时中国的革命局势稍微好转,此时的聂荣臻和张瑞华非常思念自己的女儿。
但长年的抗战生活使得他们南征北战,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女儿的下落,后来,在党组织的积极寻找下,他们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女儿聂力。
后来,聂力在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掩护下,怀着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寻找父母的道路,虽然她无数次幻想过与父母见面的情景,可是她并不知道父母的样子,在没有人介绍的情况下,也许她与父母走碰头都不可能认识。
当年,父母离开她的时候她还非常小,而此时她已经15岁了,此时的她对父母毫无印象。
党组织派人把聂力送往北平军调处,叶剑英给了她一张聂荣臻的照片并告诉她照片里的人就是她的父亲。
终于在1946年4月时任司令员的赵尔陆将聂力带往张家口,成功地将聂力送到了聂荣臻身边,时隔15年的父女终于相认了。
他们一家团聚之后,聂力拿出了照片和父亲说:“这是叶伯伯给我的爸爸的照片。”
此时,聂荣臻高兴地说:“你看看,我和照片上的这个爸爸长得像不像啊?”
虽然他们是父女,但是他们却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语言却不相通,由于聂力从小生活在上海,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腔,而聂荣臻是四川人,说着带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
这一东一西南辕北辙,谁也不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此时的聂力急得手舞足蹈地开始瞎比划,好在母亲张瑞华曾经在上海生活了很长时间,又在聂荣臻身边生活了多年,此时的她完全可以充当他们父女之间的翻译,经过张瑞华翻译之后,这对父女俩都开怀大笑起来。
虽然,他们久别重逢根本谈不上有多深厚的感情,但是血缘是大自然神奇的恩赐,这种血亲的纽带始终牵动着这一家人,就好像他们从来没有分开过,刚见面就有一种相识的感觉,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一点也不妨碍他们沟通与交流。
学习文化知识
他们父女分隔了15年,试想人生一共能有多少个15年呢?聂荣臻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重逢机会,所以无论聂荣臻的工作有多忙,总会抽出时间来陪陪他这个失散多年的女儿。
由于聂力所在的家庭家境非常困难,那个家庭根本没有能力供她念书,虽然聂力已经是个十五六的大姑娘了,但是她却大字不识,而聂荣臻可是通晓古今学贯中外的才子,他又怎么可能就这样耽误女儿的一生呢?
所以,为了弥补聂力的这个遗憾,聂荣臻总是忙里偷闲教女儿文化知识,同时也为她讲述先进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她明辨是非。
可能是因为聂力本身就遗传了聂荣臻的优秀基因,在聂荣臻的帮助下她的文化知识进步得很快,而且她还从父亲那里懂得了家国情怀,知道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原本,她的心里还存有怨气,总想找机会质问他们当初为什么如此狠心抛下她,有了明辨是非能力的聂力此时也终于理解了父母的苦衷,郁积多年的怨气也终于烟消云散了。
同时,在她的心里也埋下了爱国的火种,立志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1947年,聂力终于正式进入荣臻小学接受专业系统化的教育,试想一个18岁的大姑娘和一群只有七八岁的小学生坐在一起学习,自然是异常显眼,但她却从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因为此时她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由于之前她就从父亲那里学到不少文化知识,所以,一年以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北育华中学。北平解放以后,育华中学与北师大附中合并,她又在北师大女附中继续学习。
这所学校在当时非常有名,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很多高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民主知名人士的女儿都曾毕业于这所名校。
由于这所名校是女子学校,既是姑娘们争奇斗艳的天地又是知识的海洋,爱美是姑娘们的天性,互相攀比看谁的衣服更漂亮,谁的发饰更时尚是姑娘们永恒的话题,只有聂力一味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根本没有精力考虑什么着装发饰。
1950年,身为学生的聂力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她在党旗前宣誓的时候,她便暗下决心,一定要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个对党和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才。
远赴苏联留学深造
高中毕业以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苏联的预备班,可是此时的她已经24岁了,按照当时的情况她早该结婚了,她已经是一名老姑娘了,此时就连她自己都有些迟疑,不知道该不该去苏联继续深造。
这个时候她找到彭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彭真开导她说:“在知识的海洋中,没有年龄大小之分,现在我们的国家正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只有向外国学习他们先进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报效国家。”彭真的话深深地触动了她。
她终于打消了顾虑,前往苏联留学继续深造,并顺利进入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学习,她十分珍惜这次留学的机会,刻苦地学习苏联先进的知识,不断地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学有所成的聂力毅然归国,后来苏联撕毁合约撤走苏联专家,很多项目因此而搁置。
为了不受外国技术的牵制,真正做到独立自主,此时我们的祖国急需要像她那样的科研人才,只有拥有了科研人才我们才能推行科技兴国,此时党中央坚定了决心,即使没有苏联专家的援助我们也要制造出像原子弹等尖端武器。
聂力在苏联所学的专业是国家巩固国防力量制造尖端武器不可或缺的技术,又因聂力早有报国之心,所以她在国家的危难之时选择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并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学以致用,攻坚克难
后来,她被分配到解放军国防部研究院,她头顶帽徽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她利用自己的学识,站在科研的前沿阵地上攻坚克难,成为了科研事业上的巾帼英雄。
她参加了导弹控制系统研制等多个项目的研制工作,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为我国研制尖端武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后来她带领团队又研制出很多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1970年,为了增强我们的海防力量,中央军委决定在上海成立远洋测量船,船舶建造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片空白,需要有很多技术难题要攻克。
而当时的中国,外有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内有十年动乱的干扰,此时的她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毅然而然地选择迎难而上,她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为了打破技术封锁,尽快将科技成果运用到船舶建造中去,她经常加班加点,船舶建造工程在她和她的团队的努力下圆满完成。
随后,她攻克了很多运载火箭方面的技术难题,为我国运载火箭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成为我国第一位女将军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为了表彰她的功绩,聂力被授予少将军衔,并在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成为我国第一位女中将。
终生的伴侣
聂力在苏联留学期间,认识到了她终生的伴侣丁衡高,也许是缘分使然,他乡遇故知是人生四大幸事之一。
他们都没有想到身处异国他乡,还能遇到国人,自然十分珍惜这段缘分,慢慢的他们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恋。
丁衡高,1931年出生在古都南京,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老师,受书香世家文化的熏陶,丁衡高自小就热爱学习,在父亲的影响下,丁衡高很早就把学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1952年,丁衡高顺利地从南京大学毕业,满怀爱国激情的他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他的聪明好学和深厚的专业功底受到了领导的重视与赏识。
1957年,丁衡高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列宁格勒精密仪器机械及光学院就读研究生,1961年获得了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在苏联留学期间,他结识到了他的妻子聂力,缘分就是这样的神奇,二人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华和学识,由于聂力和丁衡高的祖籍同在江津县,这更加拉近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虽然他们互相仰慕,但他们懂得克制自己,并没有因此而荒废学业,他们总是以学业为重,将感情的种子埋在心底,回国以后,他们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最后顺利喜结连理。
结婚以后,他们夫妻二人互帮互助,共同为祖国效力,丁衡高一心扑在国防事业上,他带领团队曾经参加多个项目的研究,在导弹自动驾驶仪、陀螺仪、加速度计、惯性平台等领域内颇有成就。
1978年,他主持研制成功的“静压空气轴承”以及“静压气浮科技及其在惯性器件中的应用”以及“液浮惯导平台系统”成功地运用到我国战略导弹潜艇水下发射,他的科研成果也荣获多个国家级的大奖。
他被外国舆论媒体称为“国防工业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晋升为上将军衔。
结语
虽然,聂力的早年生活是困苦的,同时她也是幸运的,幼年时的困顿反而激发了她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她后来者居上,成为一个对党和国家有着重要的贡献的人,进而成为中国第一位女中将。
她将门虎女、眼光独到,不仅自己的父亲是开国元帅,就连自己的丈夫最后也成为上将,在一个家庭里出了三位将军在各自的领域里为国效力,从而组成了全球军衔最高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