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体考究(中国古代女子的内衣,也太精彩了)
有人说内衣是女人的第二层肌肤,也有人说内衣是女人的贴身情人,殊不知内衣其实和女人的精神与身体都息息相关。
在东方,内衣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们已经拥有御寒、爱美、知羞的思想,他们使用树皮、树叶、兽皮等来制作原始简单的内衣。
据考古学家考证,内衣是人类最早诞生的服装。内衣的发明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三大重要作用:保护性器官、促进人类尊严发展和启蒙人类的审美意识。
而据文献记载,宣告着内衣的正式诞生的是汉代的“抱腹”和“心衣”。至此,内衣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演变,但却一直神秘。
秦汉
< 抱腹 心衣 >
汉代以前称呼内衣为亵衣,“亵”意为“轻薄、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
到了汉代,“心衣”的基础就是“抱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
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上面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
魏晋
< 两当 >
《广韵·末韵》中有这样的记载:“袜,袜肚”,这是对魏晋女性内衣的描述。
“两当”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后被汉族女性接受。“两当”顾名思义,有前后两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
唐代
< 诃子 >
唐代女性以胖为美,这便决定了一种无带内衣的出现,称为“诃子”。这也与唐代外衣的形制特点有关:唐代女子喜欢穿半露胸式裙装,内衣若隐若现。
所以内衣面料考究,多为织锦,色彩缤纷,与今天流行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
宋代
< 抹胸 >
大片土地沦为女真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有单有夹,形式不一。
元代
< 合欢襟 >
由后向前系束是“合欢襟”的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花样。
明代
< 主腰 >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
可见,明代的女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已深谙如何凸现曲线美之道。
清代
< 肚兜 >
“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
肚兜只有前片,后背袒露,肚兜上有各类精美刺绣,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
民国
< 小马甲 >
到了中国近代,女性开始注重身体曲线的变化,这时对胸部的约束力就来自内衣了,于是便产生了形制较窄的“小马甲”。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有扣数粒,穿时将胸腰裹紧。
古代内衣有几个特点,一是内衣基本在“内”,不暴露;二是只能给未来的丈夫看;三是内衣只起“衬”和“遮”的作用,基本不起“美体”和“修形”的作用。
进入20世纪
< 洋货涌现 >
随着洋货的出现,西方胸衣才被演绎在我国女子身上。到了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后,大量舶来品涌入国门。
人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服装,以及女性的内衣。与内衣有关的“三围”概念出现,人们终于知道内衣对女性身体体型的塑造作用很大。
21世纪初期
< 内衣行业飞速发展 >
日化线内衣飞速发展,但自身不足与诟病也浮出水面:专业性不够,尺码不全,无功能功效。
21世纪新时代
< 高端量身打造 >
在品质、效果和舒适上寻求平衡的塑身衣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的打底内衣。消费者对塑身衣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专业美体/美体调整型内衣就应运而生。
美体内衣是指对身形起塑造作用的内衣,要求专业性,技术要求和技术含量较高,可帮助女性穿出优美曲线。
此外,高端量身打造解决了多人一码穿着不合适的问题,转变为形体设计师量体配码,提供个性化的好身材整体形象解决方案。
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注重形的内涵,在其发展过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