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不可发布违法信息/重复内容/垃圾内容/拼接内容/软件自动发布,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央视新节目和国宝老人聊人生(龙泉青瓷,辑里湖丝……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开播,首期走入浙江非遗)

发布时间:2023-03-31 16:23:12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汪佳佳

提起非遗,你会想到什么?戏曲舞蹈、字画绣品、节庆仪式,或是某个少数民族技艺……是不是感到非遗传承特别重要却遥不可及,也赶不上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其实,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正加速从静止通向活跃,从守旧迈向出新。

让古老非遗文化和技艺跨越千山万水,沉浸式感受非遗项目与当代生活的紧密连接。12月25日20:0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正式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

首期节目就走入了浙江。龙泉青瓷,辑里湖丝……传统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闪现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绝技绝活绝人频登场,非遗体验“动起来”

节目首期浙江篇,从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台州葭沚老街一座小桥上缓缓开启。

“我们要走出江南四大才子的感觉”,嘉宾带领观众共同探访街区集聚的30多个非遗项目,并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紧密链接,开启一场时空穿梭之旅,一场文化探寻之旅,一场智慧品悟之旅。

《非遗里的中国》将镜头深入到非遗发源地、体验工坊等场所,用沉浸式工坊探访、意想不到的体验互动,让非遗的绝技、绝活、绝人在节目中“动起来”,也展现“非遗+”在新时代的多元应用。

“小时候没有机械化,蚕丝是由手工做的。搭丝灶、烧水、煮茧、索绪、添绪、绕丝轴、炭火烘丝……一步一步把蚕茧变成一卷一卷白丝,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布料或绸缎。”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顾明琪,一直保留着“抢救下来”的原始木质手工缫丝机,期待着将这门手艺一代代教下去,“如果我们这代人不保留的话,就没有人保留了。”

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出产的辑里湖丝“水重则丝韧”,古时用于制作皇帝龙袍的御用丝品,在当前也有新用途。非遗创新应用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陶虎“跨界”研发出蚕丝硬盘、蚕丝骨钉等信息功能材料与医用材料,正所谓“一根蚕丝链接大千世界,一根蚕丝将科技引向未来”。

街区转角遇到一位小姐姐正在点茶。这种沏茶技艺所组成的径山茶宴,让嘉宾们既好奇又欣喜。

径山茶宴和庙会(赶茶场)这两项民俗活动,与西湖龙井、婺州举岩、紫笋茶、安吉白茶等四种绿茶制作技艺,共同组成“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11月29日正式入选新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被誉为“天下龙泉”的龙泉青瓷是中国唯一一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人间国宝”的耄耋老人徐朝兴,磨掉了指纹却拥有手臂肌肉,带领嘉宾体验陶瓷雕刻的“跳刀”技术,“跳刀的时候要心手合一、心到手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提及龙泉青瓷的当代应用,绕不开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大门入口处的青瓷屏扇门。非遗创新应用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金逸瑞,对龙泉青瓷屏扇进行大尺寸、平整度高、大面积运用在建筑外墙等应用突破,“纯手工制作的瓷板有50%烧制成功,共七万片用在外墙。”

可以说,每一项非遗技艺都书写了富有浓浓烟火气的生活质感。《非遗里的中国》聚焦非遗主题,真实生动地展示各地非遗的时代新面貌;更重要的是,节目将非遗与当前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教育、文旅等各领域紧密结合,也通过非遗的创新应用,体现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世代风貌。

链接现代生活,非遗传承“活起来”

非遗是古今相融的结晶。非遗传承人继承着传统技艺的智慧,又写就了当今的工匠精神。他们开阔的视野、深厚的积淀和钻研的精神,都为非遗文化提供基础和动力。《非遗里的中国》在深入解码非遗技艺及其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聚焦着非遗的多种创新打开方式与新时代多元应用,将新创意与老手艺碰撞、创新与传承对话,呈现一脉相通的非遗匠心传承。

台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克,不拘于材料、不拘于方法,将台州刺绣由单色雕平绣拓展为彩绘秀,向世界展示台州刺绣针法《真丝全雕叠袖旗袍》作品,并在1975年将200多套针法手绘整理成台州刺绣针谱,记录每个针法的时间、线量,形成“台绣界的武林秘籍”。

非遗创新应用人、台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林霞带着嘉宾观赏《原·衍生》系列——生命的礼赞,该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紫椹》系列是G20峰会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主贵宾接待室的主题屏风,这幅作品通过光影产生另一个画面,跳脱二维的范畴,实现更多重的视觉效果,展现立体的空间营造。

嘉宾观看“绣娘”在台绣装置前的绣制,感叹“以技艺立道,一针一线绘匠心”,并体验剪布底。时尚设计师王沁运用台绣元素制作背包、蓝牙音箱、车载香薰、茶盘等,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真实可感。

“通过现代的艺术语言对传统工艺进行继承和创新”,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与非遗创新应用人、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军岷父子俩,共同让铜雕技艺走出博物馆、美术馆,走进现代人生活。

节目还在葭沚老街街区安排了余杭纸伞制作技艺、制茶技艺、翻簧竹雕、彩石镶嵌、无骨花灯、王星记扇子、温岭剪纸等非遗项目,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为节目带来张弛有度的灵动感。

从参与嘉宾来看,多元化的嘉宾设计为节目带来丰富视角和情感认同,让非遗有了更多打开方式,主持人带领三位嘉宾组成的赏新团,深度体验各类非遗技艺、与传承人和创新应用人交流沟通,成为节目内容的引线和观众的引导者。

其中,既有重量级的专家学者,包括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深入浅出讲述非遗知识和传统文化;有幽默风趣的“好奇宝宝”撒贝宁与颇具亲和力的影视演员陈数,从观众视角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一一向观众近距离展示非遗项目。

嘉宾和传承人的互动是《非遗里的中国》的亮点。嘉宾在沉浸式体验中连连赞叹、惊呼不已,他们在缫丝车上比拼制丝速度、在陶瓷坯上体验跳刀、在台绣馆体验裁剪镂空,在街区品尝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在高温锅内翻炒制茶、观赏十六招式胡麻饼。节目注重平视视角与年轻化表达,实现融合传播与话题度提升。

打造东方美学,非遗呈现“亮起来”

在《非遗里的中国》第一季节目中,共计约四百多个非遗项目呈现。通过秀演、访谈、体验等多种呈现形式,深度挖掘非遗中的历史底蕴、中国智慧、东方美学、民族韵味。真正在非遗之中“见人”、“见物”、“见生活”。

作为总台全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深化“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创新运“5G+4K/8K+AI”科技成果,将传统广播电视手段与多样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性融合、创造性实践,既有总台文化类系列节目的庄重感与强知识性,也有非遗内容的独特性、创新性,展现非遗在新时代的多元应用,真实生动的展示各地非遗的时代新面貌。

节目采用影视化拍摄手段,以精细化的场景设计、个性化的镜头语言,对各个非遗技艺的多样化立体化呈现。正如笑称“拥有十几副眼镜”的徐朝兴老先生,用特制刀具和手法展示“跳刀”,跳跃出的肌理纹在镜头前“泛起层层涟漪”。

一段段创新艺术秀演聚焦东方美学之亮色。《非遗里的中国》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达成战略性合作,根据非遗项目的不同特点,选择实景歌舞秀、绿棚拍摄+CG技术、科技巨幕光影秀、雾幕投影、高空威亚等呈现方式。

特别是舞者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大门入口处的青瓷屏扇门前,呈现了高规格、高水平的舞蹈表演,用极具传统美学的舞步,为观众呈现出“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青瓷屏扇门。屏扇之间,宋韵文化的沉浸感,有了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当代表达。

在技术创新背景下,非遗精绝技艺都能够采用高自由度视角扩展技术、超比例拍摄、超微距摄影、时间切片超高清AI系统等技术手段呈现。节目用“切片化”方式深入解读非遗历史文化,突显手艺人的巧手匠心。

伴随着嘉宾在葭沚老街内“逛吃”,《非遗里的中国》以探访旅程作为线索,采用珠串式架构出一段段非遗内容,也通过创新秀演和非遗技艺短片作为引子,将蚕丝、青瓷、台绣、铜雕等非遗项目串联起来。与当下Z世代年轻人喜欢写“旅行手帐”一样,节目这一创作巧思,既便于新媒体端的拆条传播、二次创作,也便于观众在观看时集中了解某种技艺、某种知识,增强与年轻观众的互动。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云霄一手货源
  • 一手货源
  • 商家通
  • 潮牌工作室
  • 广州市新翼服饰
  • © 烟立秀货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