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草根春秋》第一章 第三十三集 啼笑皆非的账本
网络图片 抽烟的老农民
故事还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说起;那个时期正是中国人刚刚摆脱了吃大食堂的困扰,国家对于自由市场也开始有了一些松动。但人们还是处于那种缺吃少穿的年月,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所以人们迫切希望增加一些收入,以弥补生活中的不足和困境。这个时候,市场上开始有了一些活色。
我们演武古镇也是一样,人们纷纷寻找一些赚钱的门路。于是乎,担葱卖韭菜的,修盆钉碗的,上锣补锅的,箍桶钉鞋的,理发缝纫的,劁猪钉掌的,磨剪子抢菜刀的等等。各种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各尽所能,各显神通纷纷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市场上寻找赚钱的门道。
那时候,我的父亲母亲虽然没有一点文化,大字不识一个,可也还有一些经济意识,利用我们家住在古镇正街繁华地段的优势,开了一个卖小食品的小摊铺。经营瓜子,果子片,杏干,等一些干鲜果品之类的食品。那个时候因为人们刚刚摆脱了吃食堂的困扰,百废待举,况且,人们手里也没有几个钱,主要是针对孩子们卖一些东西,那时候的物价也是相当低,好像都是一些毛儿八分钱的食品。一天下来也卖不了几个钱。所以,也没有外欠,也不用记账。
慢慢地,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渐好转,人们手里的钱也慢慢增加了。父母亲他们的买卖也有了一些发展,逐渐增加了一些东西,后来又随着人们的需要增加了香烟一项。那时候人们对于香烟还是一种比较认可的心态。那个时候人们精神享受,物质享受相当比较贫乏,闲暇无事也没有什么干的,只好抽烟侃大山。因此,大多数男人们对于抽烟还是比较认可欣赏的。
但那个时候人们经济不富裕,特别是农村,人们抽的都是一些低档烟,什么“丰收”烟,“福”字烟,“万里”烟,“公社”烟等都是一毛多钱一盒,还不到一分钱一根。还有更加便宜的,那就是,八分钱一盒的“经济”烟,八分钱一盒的“勤俭”烟,还有同是八分钱一盒的“白皮”烟,平均一分钱就是两根多。好一点的就是什么“战斗”烟,“富强”烟,“黄金叶”烟,“双喜”烟,“大生产”烟,差不多都是两毛多钱一盒,再好一些的就是,“大前门”,“哈德门”,“恒大”烟,至于“中华烟”,“牡丹”烟等高档烟一般人见都见不上。
另外,那个时期因为中国当时为了抗衡苏联,大力支援所谓的欧洲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那时候两国关系非常好。所以那个时期的阿尔巴尼亚进口烟非常多,在我们那里就有好几种,知道是阿尔巴尼亚进口烟,但是不知道是具体什么牌,因此,统称为进口烟,烟标上印刷有“骆驼”什么的。价钱也不贵,也是有一毛多,两毛多一盒的,人们称之为“骆驼”烟。 但是,那个阿尔巴尼亚进口烟是不怎么样的,据当时抽烟的人们说,口感非常不好,而且,还有一股臭脚丫子的味道。这是题外话。
那个时候,对于抽烟,人们曾经形象地调侃道;省干部“中华”烟,市干部“牡丹”烟,一般干部“前门”烟,群众抽的是“战斗”,“福字”,“丰收烟”,最不济的抽的是“勤俭”,“经济”,“白皮”烟。
那年头,农村老百姓大多仔细是好的(是好的也是节俭的意思),抽烟点火舍不得檫根火柴的人也不是个别的。尽管那时候的火柴二分钱一盒,一盒差不多一百根吧,但他们就是舍不得用一根。而是拿出火镰,火石和火绒(备注),一次一次地打燃火绒,再点火。 而买纸烟,好些人是一盒半盒,甚至论根买,两毛钱以下的一分钱一根,一毛五以下的二分钱三根,一毛钱、八分钱一盒的一分钱就可以买两根。但就是这样抠抠巴巴的还是有人要赊账。人们手头一时不便,况且又都是熟人,几分几毛的,少数也有上块的。有时候没钱就要求记账,等有钱以后再给。那时候的人缺钱但不缺诚信,似乎也没有发生过什么纠纷。
刚开始赊账也不太多,都是父母亲他们脑子里记住。随着时间的过去,也随着赊账的逐渐增加,父母亲他们的脑子也记不了许多东西了。于是,就寻找了我用过的生字本,翻过来当作记账本用。
如果来买东西赊账的人认识字,就让他自己在父母他们准备下的账本上记上账。如果不识字,当时现场有识字的人,就请他们给记账。如果都没有,他们就画上一些只有他们能懂得的符号来记账。 可是,后来也不行了。于是,父母亲要求我给他们记账。我那个时候也才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吧!一天。父母亲将他们那个账本拿过来让我重新登记。我拿过来一看,禁不住笑了起来。 原来父母亲他们的账本上,不仅有赊账的人自己记下的账目,有现场请人记下的账目。可笑的是父母亲他们自己记下的账目,也就是他们画下的符号,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账本上一上一下两个圆圈代表一个人,上圆圈下圆圈各画两条杠代表人的两只胳膊两条腿。 你比如,有一个人绰号叫“拐三”,而且他的左腿就是有点毛病,他们就画上下两个圆圈,上面圆圈两道杠,下面圆圈,画右边一条杠左边没有杠,这个就代表“拐三”。 还有一个人是一条胳膊,人们叫他“一胳膊”,父母亲他们就画上两个圆圈,上面圆圈画一条杠,代表一个胳膊,这个就是“一胳膊”。 还有是高个头,他们就将两个圆圈画成了长圆形,代表个头高的xxx。个头胖的xxx,他们就画成两个圆圆的圆圈。 最有意思的是两个出天花脸上有麻子的人。一个人叫“二疤子”,一个人叫“疤三”,他们记得符号是上下两个圆圈,上下各两条杠,“二疤子”上面圆圈内画了两个点,表示两点麻子,这个就代表“二疤子”。另一个是上下两个圆圈,上下各两条杠,上面圆圈内画了三个点,表示三个麻子,同时也代表是“疤三”。 可笑之余,也不仅为他们没有文化的无奈而叹息!
于是我重新拿了一本用过的生字本,用反面将父母亲他们的账本上的外欠,重新登记了一遍。但那个时候,我也才是二三年级,有的字我也不会写,但我可以写成别字,或者用拼音字母代替,虽然字儿不好,可是比他们的强多了。以后,每天下学了,回到家中,首先是帮助父母亲他们把账记上,另外,将人家还了钱的勾去。一直到了文化革命开始,又不让经营小商贩了,才完成了使命。到了后来,外欠还有几百块钱。父母亲他们也是不了了之,没有再去问人们催要。
图片是当时臭脚丫子味的阿尔巴尼亚骆驼牌进口烟烟标
旧时候形形色色的火镰
(备注)火镰,火石和火绒:古时候广大农村火柴还没有被广泛利用,下田干活或外出农民多带火镰,以备吸烟打火用。打火时需要三种材料,一种是火镰子,一种是燧石,一种是火绒。燧石是一种色黑质硬的石头,火绒是用棉花套子、硝和红薯叶等糅合晒干做成的。也有的地方制火绒是先把秫秸瓤烧成灰,再掺合在蒲棒绒里,打火时,用火镰子打磨燧石产生火星,火星溅到火绒产生火花,用嘴吹就可产生火苗,供人们取火用。看似土笨,却很实用,农民几乎家家都有。后火柴渐行普及,火镰才逐渐被弃用。 火镰起源何时不可考。从钻木取火到阳燧取火,再到火镰取火,这还算是一次科技大飞跃。按一般推测,火镰是中古时期发明的。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就有关于火镰的描绘,当时主要功能还是点火炮。至于点烟乃是明清以后的。明末烟草引进中国,使得火镰大放异彩。富商巨贾、王公贵族让火镰用尽珍贵材料如宝石等装饰,在贵金属上运用雕镂等工艺极尽奢侈地去表现。从某种角度上讲,当时火镰是身份的象征,与近代奢华的打火机类同。
建国初期及五六十年代一些偏远地方还使用火镰子,现在已经成为收藏品,由于物件较小,在古玩市场并不多见。
旧时候人们用火镰,火石和火绒打火。
旧时候人们用火镰,火石和火绒打火抽烟。
旧时豪华的火镰。
旧时的火石。
旧时的火镰。
旧时的火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