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企业OR个人?免税OR发钱?现金OR消费券?
经济学家许成钢:“当前的核心问题不是经济增长,而是保命,保企业的命,保家庭的命,保经济的命。”
一、救企业还是救个人?
目前经济学家,多数建议通过救济企业的方式,来保障就业率,老张之前也提过,比疫情更可怕的是失业率。
据统计,在我国,90%的中小企业,贡献了80%的就业,70%的技术创新,60%的GDP,50%的税收,但其运用的金融资源却不足20%。
反过来看,其实只要动用20%的金融资源就能救活90%的中小企业。
为此,国家和地市推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甚乐观,举个例子,社保费用的“缓交”,只不过是早死晚死的问题,负担本身并没有变,而且还出现了各种其他的问题,比如时间延迟,系统问题等。
至于税务部门推出的阶段性减免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政策:
即对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减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
但是实际上小规模纳税人大部分是一般纳税人的供应商,其销售收入开具的发票,是要用于一般纳税人的进项抵扣。
小规模纳税人少缴纳的2%税负,就转嫁到了一般纳税人企业,总负担本身依然没有变。
最终的结果是,一般纳税人企业会要求其供应商必须按照原定的税额开发票,否则取消合同,由此政府给予的税负优惠就打了空枪。
如果要真实的免税,应该是采用对小规模纳税人试行“征1%,抵3%”机制,即对小规模纳税人减按1%征收率计税,同时允许其开具3%征收率的专用发票,这样可以维持抵扣链条不变。
但是如果采用这样的做法,就会造成政府2%税收的真正消失,换言之这才是真正的减税。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与虎谋皮,结局自然不乐观。
所以目前看到如果是真正积极的地方政府采取措施不是救企业,是救助个人,反而能够落到实处。
二、免税还是发钱?
针对个人的救助,又一次面临两个选择:免税,还是发钱?
最近一段时间,圈里都在讨论“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通过各种方式给老百姓“退税”。
可能是我交友不慎,我身边朋友测算之后,很少有人能够退税,反而是有个别朋友被要求补缴漏征的税收。
许成钢认为,最容易的、政府送钱给急需救助的人群的办法是政府继续抬高个人所得税缴税门槛。所有收入达不到新门槛的人,都不交税,让巨大量的中低收入者免税。
但是实际情况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实际上社会的失业率显然不是统计局的数据,对于最需要救济的那些真正没有收入的人群,缴税起征点是五千还是一万,没有区别。
说到底,最好的救助还是就业,体面的拿钱。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都猜错了,各地政府采取的方式都清一色的是发钱。
三、发现金还是发消费券?
发钱的时候又一次面临两个选择,现金还是消费券?
朋友圈里为了这点破事打的不可开交,互相拉黑。
国外普遍采用的是发现金:
美国政府5600亿美元是直接补贴给家庭与个人的现金,合计年收入不超过15万美元的夫妇可获得2400美元,每个孩子还可额外获得500美元;
加拿大居民补贴475亿加元;
澳大利亚居民补贴249亿澳元;
新加坡的居民补贴59亿新元;
印度的居民补贴1.7万亿卢比;
韩国的居民补贴9.1万亿韩元;
中国香港与中国澳门的居民补贴,分别为790亿港元和96.8亿澳元;
英国对利润低于5万英镑的个体经营者每月发放2500英镑;
德国拿出500亿欧元,补贴给中小企业及个体户。
发现金的好处就是公民可以自由支配,可以交房租、可以交水电气费、可以还信用卡,也可以给马云爸爸还“花呗”。
国内普遍采用的是发消费券。
大部分消费券限制仅可以用于餐饮、购物、旅游等直接消费的领域,还有部分城市采用了“消费满XXX元抵XXX元”的商家套路,甚至有城市还限制指定在某些商家使用。
老张看来,基层公务员队伍中有好多经商好手。
你的城市,发券了吗?
总结:
中国储蓄率确实高,但是没有收入也撑不了多久。
因为储蓄结构有问题,根据数据,中国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人均存款47万,储蓄额占全国总储蓄额的50.4%。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过着“赤字”生活。
去年,西南财大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庭大约有40%的存款为零,换算成人数,大概有5.6亿的人存款为零。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只靠信用卡+花呗+借呗组合来生活。
所以,你想要现金?还是消费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