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上海号出发!他从业26年,没想到自己装的车还能到德国汉堡
“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
——习近平
2021年9月28日,满载50个集装箱出口货物的“中欧班列—上海号”从铁路闵行站货场出发。它装载着服装鞋帽、玻璃器皿、汽车配件、精密仪器等外贸货物,途经阿拉山口、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经两次换轨,目的地是一万多公里之外的德国汉堡。
姚迪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货运中心闵行经营部技术员。看着满载货物的列车逐渐远去,他知道,这趟“中欧班列—上海号”顺利首发,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中欧班列将在此开行。
“一定要万无一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海运、空运市场经历了缺箱、爆舱等非正常状态,运费空前高涨。同时,由于很多国外工厂停工停产,市场上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需求愈加旺盛。在此背景下,开设由上海始发的“中欧班列—上海号”恰逢其时。接到首列发车任务,闵行站迅速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了7人工作专班,从事货运业务管理多年的姚迪是其中之一。专班的同事们一起去已开行中欧班列的站点调研学习,回来便着手优化作业流程,拟定岗位作业指导书,进行岗前再培训。第二项就是优化作业场地方案,重新规划了场站堆码和流通通道。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内外协调。姚迪发现,很多托运人更熟悉海运规则,如今转向中欧班列,对铁路相关的承运要求、集装箱装载要求都不太熟悉。为这趟首发班列,姚迪他们多次上门与客户沟通细节,明确承运要求。首列发车前一天晚上,列车已经装载完成,同事们聚在一起做最后复盘。复盘得越细,心里越不踏实,有人提议再去看一遍。将近凌晨1点,7个人又去现场对集装箱、货物进行了一次查验。“早晨7点多,最后又再查了一遍。”大家都念叨,“中欧班列可是‘国家名片’,一定要万无一失。”
中欧班列“上海号”首列列车从上海启程。 李茂君 摄
就这样,首列“上海号”顺利出发,历时13天,顺利抵达目的地。
与此同时,本地及长三角周边大量外贸企业得知上海启动中欧班列,大量货源开始主动上门。虽然其后中欧班列因疫情短暂停摆,但企业的需求没有降温。
到今年9月底,“中欧班列—上海号”开行一年。这一年里,“上海号”累计开行50列,总货值超16亿元,实现了中欧线、中亚线等多条线路全覆盖。
“维护好我们的品牌”
列车货物的装载是学问。一方面要均衡,避免列车重心不稳,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固,以防行驶途中货物移动,造成新的偏载。熟悉不同类型货物的装载方案以及力值计算公式,是每名专业货运管理人员的必备技能。姚迪把这些技能和经验都发挥到中欧班列的运营中。尽量把检查、处置工作前置,是姚迪和同事们总结出的准则。他们会提前一个多星期与托运人沟通货源组织计划,协调集装箱到齐时间,先在线上进行品名规格审核、装载照片审核等初检。遇上一些不规则的重型货物,如机械设备,姚迪要判断是否需要上门查看货物、测量数据、制定装载加固方案。这些流程都是为了尽可能提前发现问题,并在货物进场前处理。
但有时,偏载偏重情况无法单纯从外观判断。有一趟货物进场后,姚迪发现了问题:4个集装箱,分别装载了几千件超市手推车的配件,每个集装箱偏重超过5吨。原来,托运人不熟悉铁路装载方案,装箱时将配件全部从主件到附件的顺序排列堆叠。主件比附件重许多,重量就偏向了同一端。按计划,这批集装箱第二天中午开始装车,计划后天一早准时发车,退箱回去重新装箱肯定赶不上发车。托运人很着急,追着姚迪想办法。姚迪当然也希望每箱货物都顺利挂上班列:“晚上大家辛苦一下。”他着手协调装卸相关的工作人员,大家也都主动配合。重装一个集装箱至少6小时,两组装卸工一起操作,把货物都“掏出来”,每层重新排列装箱。赶了一个通宵,终于赶上第二天的装车。
姚迪指导中欧班列集装箱装车作业。李创 摄
这次为客户重新装箱并非铁路部门的职责,但姚迪知道:“中欧班列是品牌,把客户服务好,就是维护好我们的品牌。”
中欧班列开行以来,运量和货物种类不断提升,托运货主和铁路方的合作也愈发紧密顺畅。有时,货主会与他交流中欧班列的优势:“如果走海运去欧洲,可能要45天,走中欧班列,两周左右就到了。”姚迪观察下来,很多货主对上海发达的国际贸易货运通道能力和完善的区域物流配套服务水准有足够的信心。
2021年10月7日,第四届进博会举行前,满载着35车智能真空喷射冲洗系统、平板玻璃、尼龙等进口商品,中欧班列“进博专列”自汉堡比尔维尔德货运站启程。历时22天,“进博专列”抵沪,将第四届进博会参展展品带到上海铁路闵行站,标志着上海中欧班列实现双向运行。
2021年10月29日上午,首班从德国汉堡出发开往上海的中欧班列“进博号”抵达上海铁路局闵行货运站。 李茂君 摄
“黑货”少了“白货”多了
姚迪在铁路系统工作了26年。他感受到中国铁路在发展,货运品类在变化。过去,上海地区以装运散堆装的货物为主,通常是矿石、煤炭一类原材料货物,行话称为“黑货”。现在,“黑货”少了,“白货”——电子配件、电器、食品饮料这类高附加值货物多了。姚迪了解每一班中欧列车上装载的货物。“以前都说国外的电器好,现在我们国家制造的小家电也在销往欧洲。”检查品名时,他心中自豪。今年8月,中欧班列发运了一批取暖器,姚迪猜想,这大概是欧亚商人在为今年可能的寒冬备货。他看到各类文具,包括小小的美工刀片也登上了班列,“原来那么小的东西,也需要在国家之间运转交易。”在闵行站,姚迪在守护班列的顺畅,也在见证贸易的流通。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一带一路”共建成就时,用了两个形容词:“实打实”“沉甸甸”。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完善了亚欧陆路运输网络,拓展了国际联运通道,开创了国际物流运输合作新局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5.7万列,运送货物530万标箱,重箱率达98.3%,货值累计近3000亿美元。对姚迪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在上海,在闵行站,未来会有很多展望、很多规划,还有更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要做。“上海号”的开行密度将会提高,运量将会突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蒙、中哈等线路也将开通。
姚迪想,会有更多的货物和共建“一带一路”的信心,经自己的手去更远的地方。
“中欧班列—上海号”开向远方。李创 摄
专家点评
“钢铁驼队”日夜不息“一带一路”前行不辍
一年来,“中欧班列—上海号”累计开行50列,直达“一带一路”沿线6个国家。中欧班列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成为沿线国家地区广泛认同的国际公共物流产品。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将中国对外开放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进入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搭建起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东方智慧,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实现参与各方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中国提出的最重要全球公共产品之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使更多国家地区间实现不同程度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国家名片”中欧班列为例,每一节车厢、每一个集装箱内的商品,不仅为沿线地区带来新的商机,也为当地民众带去更多工作机遇。在全球抗击疫情中,中欧班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通道”,把国际社会紧缺物资源源不断送达相关国家;与此同时,包括“中欧班列—上海号”在内的列车陆续开行,极大缓解相关地区外贸企业因缺箱、爆舱、运费高涨导致的物流困难,为稳定、畅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作出重要贡献。中欧班列的引擎日夜不息,“一带一路”合作的脚步前行不辍。相信在未来,随着中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一列列满载着合作共赢的“钢铁驼队”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也将书写更多互利共赢、和衷共济的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 程熙)
栏目主编:张春海 题图来源:新华社
题图说明: 2021年10月26日,在德国汉堡,中德铁路工作人员与首列“上海号”中欧班列合影。 新华社 发 图片来源:新华社、本报记者采制
来源:作者:卢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