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擦亮中国种业“芯片”
来源:光明日报
图集
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长期保存作物种质资源超过51万份、畜禽地方品种560多个、农业微生物资源23万多份,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气候环境变化,以及种养方式转变、动植物疫情流行,作物种质资源消失风险加剧,作物资源减少和地方品种消失速度加快,资源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做好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已是迫在眉睫。
让“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天微微亮,江西省崇义县聂都乡莲塘村村民华文友便来到自家农田。广袤的田野平整开阔,一串串稻穗泛黄而饱满。“再过几天,这480亩再生稻就能收割第一茬了,看这稻子长得多好。”华文友捏一捏稻穗,欣喜地说。
去年,华文友种植了700余亩中稻,选用了再生能力强、品质好、产量高的“晶两优534”“隆两优3463”等优良水稻杂交品种作为再生稻进行耕种。“等收割时,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还会来田里测产。看现在长势,我很有信心。”华文友说。
农业种为先,而作物种质资源是遗传信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载体,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被称为种业“芯片”。
目前,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正在全国全面实施。“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在财政部支持下,农业农村部于2015年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介绍,这次普查行动,计划征集各类栽培作物和珍稀、濒危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质资源4万~4.5万份,抢救性收集各类栽培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5.5万~6万份。
在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深度发掘基础上,我国应用远缘杂交、基因工程、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创制了“普冰”小麦、白羽肉鸭等系列新种质,培育推广了一大批突破性新品种,推动农作物品种完成了新一轮更新换代,我国农作物自主品种占95%以上,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在70%以上,良种在增产中的贡献率在45%以上,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些地方品种资源亟待抢救性保护
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
专家指出,近年来,自然生态下的农业种质资源种类与数量显著减少,交通便利地区作物野生近缘植物消失速度加快,一些畜禽地方品种数量呈下降趋势,亟须抢救性保护。同时,开发利用不充分,保护体系与配套政策不完善,保护主体动力不足。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减少和地方品种消失速度加快,全国野生稻资源分布点数量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过半;超过一半的畜禽地方品种数量呈下降趋势,一部分品种处于濒危和濒临灭绝边缘。”张桃林说。
近年来,随着气候、自然环境、种植业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等的变化,导致大量地方品种迅速消失,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也因其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遭受破坏而急剧减少。加快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和抢救性收集,妥善保护携带重要特性和基因的种质资源迫在眉睫。
“对初步完成普查的湖北、湖南、广西、重庆、江苏、广东6省375个县初步统计,1956年至2014年,主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数目丧失比例高达71.8%,可见地方品种丧失速度十分惊人。”刘旭认为。
“这次普查还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如陕西太白发现的珍稀核桃资源红皮核桃、四川米易发现优质梯田红米、安徽收集的金寨县小黄姜、浙江省东阳的东阳红粟、河北省赤城县的赤城黑软谷、四川省得荣县的得荣树椒、安徽省霍山县杨三寨神韭菜、西藏自治区巴宜区的光核优质黄肉桃等,这些优异的种质资源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刘旭说。
摸清资源家底,唤醒沉睡资源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主体多,需要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支持。
保护利用的前提是摸清资源家底。对此,张桃林表示,要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加快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研究启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行动。
“有条件的省份要率先启动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尽快查清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开展抢救性收集,确保资源不丧失。要优化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完善种质资源进出口审批制度,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大境外优异资源引进力度,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各保护单位要加强资源活力与遗传完整性监测,实现中长期安全保存。”张桃林指出。
要扎实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农业农村部已作出安排,目标是力争3年内完成现有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对登记主体享有知识产权的创新种质、改良种质等,可通过签订共享交流协议等方式,依法交流交换和有条件共享利用,做到家底清、信息明、主体责任明确、共享利用顺畅。
为加快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专家建议,要加快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交易平台建设,支持创新种质上市公开交易、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支持种畜竞争性拍卖等活动,完善资源登记、交流共享、产业化开发有机衔接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以用促保。
此外,要鼓励公众参与,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过程中,同步开展相关传统知识调查、搜集、整理与保护,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鼓励支持个人、社会组织、企业等登记其保存的农业种质资源,形成资源大保护的良好氛围。(记者 李 慧)
责任编辑: 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