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不平凡的平民之作
1972年5月,名山县城西七大队小学(也就是水碾村小学)一位民办教师因推荐到雅安师范校深造,学校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人顶替这个空缺,我因为在名山中学读过初中,自然该算得半个秀才,得以挤进了名山县民办教师的行列,于是有幸和徐培元先生结为教育战线上的战友,接受徐培元先生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启蒙和指导。因为性行相和合,我和徐培元先生最终成为了忘年之交。
1977年,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我因为年轻有幸利用这仅有的机会,挤进了大学。后来我和徐培元先生因为不在一所学校工作,加之彼此工作和生活都忙忙碌碌,也就很少接触了。特别是,本人后来因为得罪了名山权贵,背井离乡,出走成都,加之老家母亲谢世,房屋也因修雅乐高速公路被拆而得不到赔付,我就更加少有机会回水碾村了。自然和徐老师见面的机会一年难得一次,而且见面多是寒暄一番就匆匆别去。后来因退休了有机会回名山休闲,才得以造访徐培元先生因拆迁而新建的华堂。临走,徐培元先生拿出两本他自己编辑印刷的作品《培元诗集》《培元联文集》送给我。当我翻开徐培元先生厚厚的两本装帧精美的个人著述时,说实在的,此时,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徐培元先生的认识:徐培元先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是困境中奋发向上的大树;也是名山教育界生活质量特高的老人之一。
1941年,那是一个旧中国的动荡岁月,徐培元先生就出生在这样的乱世。当徐培元先生走进阳光下的学堂不久,三年自然灾害,苏联的经济勒索,加上人为的因素,雅安地区的学校办办停停,那时绝大多数青少年都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徐培元先生也一样,不仅因国运艰难,断断续续只念到初二就辍学从事农活为生,其间为生存计,徐培元先生上过矿山,做过木工,一切农村生存的工匠技艺,徐培元先生不仅学习和实践过,而且还有许多过人之处。他的房子全是一个人凭自己灵巧的双手所建设。
1960年,徐培元先生的父母也因为饥荒而离开人世,自己希望读书的理想被严酷的现实击得粉碎。蒙顶山下的水碾村、徐家山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读过几天初中的人那可就是了不起的秀才。因为那时的国家教育还没有能力满足全国适龄儿童读书的愿望,为了解决边远山区农民子女入学的困难,实行的是公民办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徐培元先生因为读过几天初中,也就被推上了民办教育的讲台,成为了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生活和公办教师相比,其生活是很艰辛的。72年我担任民办教师时,和徐培元先生一样,每月仅有6元钱的工资,口粮到年底自己到各生产队去要。那时不仅民办教师的生活水平很低,而且学校也比现在的学校寒碜多了。我记得车岭中学的老校长钟天宇先生在介绍车岭中学时戏称说“他们的的学校装的是天然的玻璃窗子,四季既通光又通风;教室的地板由当地最好的水泥(干泥土上洒少许清水)铺成”。一个县中尚且如此,乡村小学可想而知。但就在这样的学校里,一个仅有初中二年学历的农民,一旦接过历史的担子成了孩子们的老师,却不怨天不尤人,不仅凭自己的五匠本事无偿修整学校,而且把求学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子女关怀。徐培元先生自知学识太浅,要教好学生,不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于是,徐培元先生不仅教学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学生;而且十分勤奋好学。那时,书籍太少,我们喜欢读书的的人,也没有什么书可读,要么就是教材有限的篇幅,要么就是《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红领巾》。其它报纸我们村小没有。幸好徐培元先生在文革前居然还买有一本《四角号码字典》,那可是宝贝,开阔了有限的知识视野。加之我们水碾村小学旁边驻有673地质队和四川省第三区域测量队,队上有不少文化人,他们的孩子也在我们小学读书,客观形势对我们水碾村小学提高了文化要求,也隐隐送来了不少知识的春风。徐培元先生有了和知识分子打交道的机会,更促进了他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动力。尽管生活艰难,民办教师都辗转于没有电灯,没有像样的办公桌,只有纸糊窗户的土坝地板的山村小学,但徐培元先生却是捧着一颗滚烫的心走到挂着鼻涕,衣衫褴褛的孩子们中间,为点燃孩子们走出山村,展翅蓝天的理想,整整在山村小学的民办岗位上奋斗了20年。徐培元先生的执著好学与勤奋执教的精神,粉碎四人帮以后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肯定。尽管第一次民办转公办的时候,徐培元先生就首列县榜,却因有人以为不公,被搁置了。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第二次教育部门专门派副局长下到水碾村小学对徐培元进行了认真而严格的考核,终于批准徐培元先生成为了一名国家正式教师。后来,徐培元先生被调到蒙顶山下的一大队小学(观音岩小学)当主任教员,后来再调名山县城西乡中心小学任校长直到退休。因为彼此都忙与生计和工作,我们的往来减少了。但经常听到教育局表扬城西小学,我真的替徐培元先生感到骄傲。当朋友们谈到民办教师的岁月时,我总为何徐培元先生在一起的岁月感到自豪。那些年,我们水碾村小学历来都是名山县城西乡教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但是徐培元先生退休以后才学习写诗,并且把几百首诗进行认真修订并集结成册,那倒是我所没有想到过的。说实话,一个普通人要著书立说,那是很难的事。我的初中同学曾经问我:“你在名山中学那么多年,据你了解名山中学教师中有没有著书立说的?”我回忆了一阵,实在从记忆里没找到哪位同事写出过有分量的文章或出版过什么个人著述。当然,如果把自编的作文点评、教学经验之类的交流文章、小报上谈某个知识点的文章也算上,名山中学还是不少。但就名山区内的其他学校而言,像我的朋友中峰李林正式出版过多本散文集的教师实在是没有听说过多少。因此,当我翻开徐培元先生的《培元诗集》和《培元联文集》时,真的更增加了我对徐培元先生的深深敬意。当初读一遍《培元诗集》之后,被诗的内容所震撼。我历来主张,语文教师不会写文章,一般很难成为语文教学高手,因为你自己都写不出文章,你怎么教学生写文章呢?很多教师,多是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君子”。因此,能诗会文,有思想、有责任,这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办到的事情,而徐培元先生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有特色。于是乎,在徐培元先生调整诗文集准备再版的时候,乐意为之序。我历来喜欢诗词歌赋。因为诗以言志:观乎眼,入于耳,得乎心,发于声,著乎文。诗歌因抒情而产生,抒情是诗歌的灵魂。比如,面对高山,感到雄奇或攀爬艰难时,免不了要发出“啊——”或“啊!”的感叹;这种简单的感叹表达,应该是没有文字之前的诗!后来语言产生了,这种感叹就会丰富起来,出现了“巍巍乎高山!”“噫吁嚱,危乎高哉!”“泰山,何其高也!”“泰山高啊,黄河长!”之类的抒情语句,这就成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诗句。遇到困难或受到打击时,人也免不了要发出“啊——”“天啊!”“父邪母邪!天乎人乎!”“苍天啊,为什么!”“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之类的感叹。人遇到高兴的事时,也免不了要表达兴奋之情,发出“啊!”“啊,春天!” “妙哉,斯言!”“啊,多清澈的河水!”当然,没有文字之前的有声无义抒情感叹或呼声,仅仅是诗歌的雏形,只有把能够清晰表达思想情感言辞和鲜明的节奏结合在一起时,才成为了有意义的诗歌。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的表达越加丰富,诗歌的抒情内容也丰富起来,例如《孟子离娄》记载的孺子歌就成了言辞整齐,节奏鲜明,表情丰富的古体诗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诗歌是合乐可歌的文学。诗歌区别于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有音乐性,即有节奏美。因此,写诗要注意语言的节奏美。《乐记》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古人歌诗,虽然常常即兴而为,随口而出。但很多时候都有动作节奏相伴。这种节奏有可能是手的运动节奏(包含乐器演奏),也有可能是脚的运动步伐(包括舞蹈)。老子曾经说过“今夫挽车者,前呼‘邪轷yēhu’,后亦应之,此挽车劝力之歌也”(见《列子微明》)。《淮南子道应训》也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ēhu’,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劳动时发出的“邪轷”或“邪许”声,可能第一个呼出者仅仅是个人迈步节奏与自己用力的一致抒情性呼喊,但是当同伴感觉到了了他这种做法的好处以后,也跟着呼喊“邪轷,邪轷……”,既抒发了一种情绪,又协调了劳动的节奏,使这种集体配合的劳动,增强了协调性,减轻疲劳。当人们发明了表达节奏的乐器以后,歌诗时就常常与音乐紧密相连。在有准备的场合歌诗则用琴瑟之类的乐器相和,没有乐器就踏足击掌或随便持棍击物,甚至偏偏起舞以助之。《庄子大宗师》记曰:“(子舆)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这里子舆就是以鼓琴助歌的。《庄子至乐》则记曰:“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这个记载里,庄子本人没有乐器,就“击盆”而歌。《吕氏春秋》记载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里显然是“投足以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还记载说:“《诗》云:‘坎其击缶,宛丘之道。’缶者、瓦器,所以盛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当然也有清唱的,那真的是脱口而出,其节奏就靠抑扬顿挫来表达了。这种情况,先秦文献的记载里随处可见。古人歌吟的方式也很随便,并不需要都弄成每句七言或五言。现代社会的诗和歌的演唱则采用了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诗,一般用朗诵的方式;歌,则用演唱的方式。因为歌诗诗和音乐结合的产物,所以现代社会的歌一般和曲调结合表达,用来演唱。但,歌词也可以不用原配曲调单独朗诵,因为歌词本身就是诗。但是,在古代,诗基本上都是用歌唱来表达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先秦文献的各种记载去了解。而且,有些人即兴而为的歌唱,可能音乐也是临时的,有点像旧时代,各地民歌的唱法,是比较自由的,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情就可以。比如四川的整田插秧的民歌,一般都没有规则的曲谱。先秦的《诗经》都是和乐可歌的,有的还要放到诸侯王的朝堂上演奏,那肯定有一定的乐曲配合,但《诗经》歌采自春秋时期的若干地域,那乐曲肯定也是五花八门的,加之我们国家以及全世界的古代乐谱都没有流传下来,所以《诗经》的配乐情况,我们是只能够猜测了。比如,古琴曲《高山流水》据说其产生与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相遇有关:商汤时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音描绘的是“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浩浩乎志在流水”,伯牙惊异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后人为此故事感动,创作了高山流水之曲传世。但我们现在演奏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自然是后人根据故事的情景在创作的。先秦古人歌诗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基本上是随口就来,随意而为,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行。《左传成公十七年》记载说:当初,声伯梦见步行渡过洹水,有人将琼瑰给他吃了,哭出来的眼泪都成了琼瑰装满怀抱,跟着唱歌说:“渡过洹水,赠给我琼瑰。回去吧回去吧,琼瑰装满我的怀内!”醒来由于害怕而不敢占卜。此段文字记载描述的是梦中歌唱,自然是梦中即景所抒之情,看样子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清唱。《左传昭公十二年》:南蒯将要到费地去,请乡里的人喝酒。乡里有人唱歌说:“我有块菜地,却生长了枸杞啊!跟我走的是大男子呵,不跟我走的是鄙陋的人呵,背弃他亲人的可耻呵!得了得了,不是我们一伙的人士呵!”。乡人所唱也是即景抒情的清唱,且也无伴奏。《左传定公十四年》:太子蒯聩把盂地献给齐国,路过宋国野外。野外(乡下人)的人唱歌说:“已经满足了你们的母猪,何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太子感到羞耻。这里记载的内容也不见于《诗经》,显然也属于乡下人即兴抒情的简单两句,表达一种愤愤不平的心情而已!《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旁,佯狂而歌的目的是劝孔子不要再花气力游说君侯,因为世道颓废,不可为也:“凤凰啊,凤凰!你怎麽这样倒霉?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算了!算了!现在的执政者很危险!”楚狂接舆的这首诗也不见于《诗经》,显然依然是觉得孔子不识时务,随口而歌,目的是劝谏孔子不要不识时务,做无用功去游说诸侯了。《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段记述没有歌词,不知孔子演奏了一首什么歌,但孔子是精通音乐的,且是“取瑟而歌”,说明歌词可能是现成的,且有乐器伴奏,这就应当是儒雅的,也是比较正规的演唱了。《墨子公孟》记载说:或以不丧之闲(又在不办丧事的间隙),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证明春秋战国时期,《诗三百》既可以诵唱演奏,也可以配以舞蹈。《庄子达生》:(孔子观于吕梁,见一丈人)数百步而出,被(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这位民间丈人的歌唱是披着头发边走边唱,显然也属于即兴而为。《礼记檀弓上》记载说:孔子早晨起来,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对着门而坐。这是描述孔子歌而入门的诗歌,不可能有乐器伴奏,显然也属于即兴而为之诗。上面谈了这么多关于诗歌的内容,目的是要证明徐培元先生的诗也是难得的好诗。因为诗歌从产生那天开始,就是抒情的产物,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是诗。至于诗歌要押韵、要讲平仄,甚至发展到了唐代的格律诗,要严格讲究音韵平仄,或五言,或七言,似乎其他的就不算好诗。然而词的出现,实际上是从字数和句数方面对唐代格律诗过于严格,不利于直抒胸臆的一种否定。现代新诗的出现更是一种对旧体诗的批评。但平心而来论,无论什么格式都可以写出好诗。这就像穿衣服一样,合身的就是好衣服。在评价今人的诗歌时,语言功夫和抒情言志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就徐培元先生的诗歌而言,多是退休以后,就眼前人和事,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写真情,这是徐培元先生诗歌的主要特点,形象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的关照。首先,徐培元先生作为几十年的老教师,虽然退休了,但实际上是退而不休,继续为教育操心劳神。其《坦然回首》就这样写道: 催马扬鞭几十年,古稀既越尚依然。花甲方为转折点,前为学生后囝囡。于公于私心力进,对人对己无愧忏。《夕阳志》则直接表明,虽然已经进入古稀之年,但因想到教育是自己的终生责任,所以在家里办起幼稚园:今生从业幼师起,四十二年乡小学。古稀何建幼稚园,育才奠基终生责。作为已经退休老人,徐培元先生关心国事的热情不减当年,面对国家的快速发展,徐培元先生作《磨剑》一首热情地赞扬道:华胄力磨剑,近期见功夫。航母如下饺,飞船探月物。天眼贵州就,墨子星联珠。激光昭宇宙,基建跻世独。一带一路远,五洲五湖入。世界共命运,中华展宏图。纪念二战胜利七十四周年时,作者无限感慨地写道:和平不易得,国强民方安。抗战艰难史,永铭众心间。战火随可烧,警钟无休闲。圆我复兴梦,华胄永向前。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生活早已今非昔比,而当一年的除夕来临之际,面对现在人丰富的团年饭,却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于是有感即笔曰:鞭炮连天报岁除,团年席间品屠苏。五十年前过年景,孩童酷盼新衣服。玉米胡豆替干果,约半人家杀年猪。而今琼浆佳肴富,糖类饮料哪桌无?平日吃穿胜地主,小区私车若市都。爷孙代沟岂仅龄,“初心使命”真清楚?为师为长为官辈,切莫忘输?此家谱(是否可改为:切莫忘记续家谱)。忆苦思甜不忘本,饮水思源珍幸福。 这首诗有感而发,既是对比,歌颂了现代生活的富足愉快乐,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青年人忘记过去的隐隐忧虑,劝解下一代不忘过去,珍惜当下。名山城西乡槐溪河上游因为当年大力发展养猪养鸡事业,但是环境治理跟不上,以至于河水和附近的空气污浊不堪,现在得以治理,还了槐溪河的本来面目,于是徐培元先生以《何时一分二》为题奋笔书曰:河成粪毒坑,沉延二十载。今渐还本色,民众乐开怀……政策贵落实,成效见胜败。面对国际时事,徐培元先生也常常有感而发:七载战灾叙利亚,结伙下石美英法。魔鬼抱团想依靠,利益纽带紧捆扎。难民悲惨战犯喜,…………2015年菲律宾阿基诺挑起事端,在美国操纵下,2016年,所谓国际法庭竟然裁决我太平岛为礁石;而台湾继任者蔡英文却摇尾乞怜,讨好美国。徐培元先生闻知此讯,义愤填膺,挥笔疾书,以表达一个中国人的愤怒: 南海仲裁案出窑,太平实岛反称礁。九二共识蔡不要,跪抱美日狗腿腰。………… 徐培元先生教书育人几十年,学子遍天下。特别是远行在外的学生实在是难得一见。这不,2015年,一别42年的师生再聚时,老人感概万千,挥毫诗曰:一晤相抱泪盈流,惜别久拉手不丢。生别半百我耄已,此生还能几碰头? 徐培元先生辛劳了几十年,退休下来仍然离岗不离心。安置拆迁后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继续为孩子们服务的念头又萌生出来,于是他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新居,用足够的空间留给愿意继续办幼儿园的年轻人,创办了“晨曦幼儿园”,为了纪念自己的这部“杰作”,于是写下了这首明白如话的阐释诗:晨曦与城西,取其两谐音。闻音知地位,见字识涵深。晨曦驱黑暗,旭日来光明。幼儿志希望,老师是航灯。徐培元先生的诗有时也议论生风,既满含哲理,又富于情趣。其《水与人》写道:望溪楼上望溪流,流入海洋润五洲。为人一员难成事,势在荟萃写春秋。徐培元先生的诗歌里面,也有不少咏物诗。其《榕》两章曰: 一莫嫌榕树不成材,且看其冠巨伞开。遮风挡雨蔽烈日,根深枝繁荣千载。 二 昨晚风雨化春浓,枝头嫩黄竞展中。老叶归根化沃壤,报得三春晖无穷。 议论和阐释道理的诗,徐培元先生的诗集里随处可见。例如《识人论事》就是这样的诗歌:经师非易就,人师更难修。大智多如愚,庸者广吹牛。论事需辩证,识人应全周。格物必致知,结论据实求。再如《两帝》就阐释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书之作者是上帝,能造万物有生息。书的读者乃皇帝,好书坏书他定基。书何命运看两帝,万望好书好运气!好书应当谢上帝,没此上帝书何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徐培元先生教书育人一生,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史诗,但却处处展现着奋发向上,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精神,其《回眸一瞥》就表达了这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思想:三段育人路,一部沥血书。教坛卅二载,烛光万里途。多少心酸事,几间疾苦屋。古稀学电脑,耄耋撰诗赋。其实徐培元先生的诗多受古体诗的影响,但又言辞和韵律方面达不到古体诗的境界,因而难免用词造语不那么运用自如,有刻意为之之嫌。所以徐培元先生自己也是看到这一点的,他在《拙诗自评》中就写道: 似诗非诗,似文非文;似古非古,似新非新。三四不像,究竟算甚?自嘲自慰,独具一根。语俗易误,叙详议清。平民之作,百姓心声。贵在兴趣,色唯敢真。文道可顾,风律意逊。另一首《词律难达找遁词》,徐培元先生这样写道:平仄将人死捆缠,词律难达遁词研。朗读尚有变调规,方言蕴韫土特产。雅俗相对方共在,既俗暂顾道为先。如果徐培元先生不刻意追求古体风格,解除字数的束缚,大胆用新语写新诗,可能诗作将是另一番光景:更潇洒,更灵活,更有韵味!请看他的《钟灵毓秀》就写得铿锵、有味:上帝何在?上帝何神?上帝为世间万物之灵!勇敢开拓,勤劳智慧,创造发展人类文化的,是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劳动人民!2015年教师节写于晨曦幼儿园河边的一首半自由诗《河白(河的自白)》就写得潇洒自由,诗情奔放: 曾几何时,宇宙间出现了星座; 曾几何时,地球上形成了江河。 ………… 四十六亿年来,我一直-----洁净、清澈、活泼,坚毅、豁达、执着;温柔、无私、柔和,到了上个世纪末,我开始了质的变化-----形秽、气臭、浑浊,色劣、垢积、笨拙,鱼尽、虾亡、无螺……我听到邻居怨言日益增多,我看见过路人们日益远我,盼四季滂沱,却又怕洪涝成祸,更何况这样是以邻为壑!我曾多少次自问:这日子该怎么过?这一切缘由是什么?这地方有人管否?这环境唱的是啥子歌?求苍天早还原于我的面目,让两岸人听我原始的欢歌!其《反吟竹》也是用随心所欲的半自由体写成,不仅直抒胸臆,而且具有诗歌所必需的意象: 嘴尖皮厚,会钻善挤抢上前;心胸空虚,节外生枝却内行; 随风逐浪,点头哈腰惯逢迎;最终难逃,千刀万剐身裁光! 对于一个只有初中肄业学历的山村教师,能够通过刻苦自学成为教育界的楷模,已是难得;更何况徐培元先生能够在退休以来完成上千首诗,几百副对联,几十篇文章,并在耄耋之年学会电脑输字,一个一个地把几十万字输进电脑里,编辑成册,完成了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诗文集,其精神着实令我敬佩,而我因为时间关系,未能仔细通读全集,只能够草草写下一些泛泛而谈的文字,权且充当徐培元先生不平凡诗集的序言,还请徐培元先生及读此诗集的朋友见谅。 兰玉轩主人 李正宣庚子年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