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160年前,中国发生一件大案,一品大员竟被斩首,千年来唯一一例
一个国家治理好,需要法制进行维护,如果一个大社会缺少法律的约束,那么秩序定然是非常的混乱。冤假错案频繁,盗贼四起以及贪污腐化非常严重,而要想杜绝这些事情的发生,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既然法律为标尺,任何都不能搞特殊,否则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在古代一样,凡是做过违法的事情,无论权力高低,都受到惩罚。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咸丰年间的戊午科场案,其并不是全国性的殿试考试,而仅仅是北京地区的乡试考试,但是揭榜那一天,考生们炸开了锅。其中原因就是一个只会唱戏的小生位居前十名。那时候,考生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数十年如一日刻苦学习,经过多次考试也未必能够考中,一个唱戏的小生就轻而易举了进入前十名,这不得不让人质疑。
经调查这个唱戏的小生名叫平龄,当时在京城还是比较有名气的,要不然怎么能让这么多的考生轩然大波呢?如果只是普通的考试,即使不学无术,也不会引起考生的注意,而平龄作为公众人物,其只唱戏而不学习,定然会引起众多的考生的质疑。
尤其辛辛苦苦读了十多年书,反而没有唱戏的平龄靠的好,更是情绪激动,咒骂主考官,强烈的要求朝廷彻查其事。负责检查的御史面对失控的局面,立即向咸丰皇帝报告,在北京的乡试中,有人存在作弊的嫌疑。
咸丰虽然性格比较软弱,但是也知道科举考试对于国家以及社会的重要性,因而不敢丝毫的懈怠,要求彻查此事。该届主考官是柏葰,其是蒙古旗人,位居一品大学士,可谓地位非常的崇高。因此咸丰将考试作弊案审查任务交给了怡亲王。经过对比平龄的试卷,发现的他的卷子根本没有做完,其原来的卷子与抄写答卷是两回事。平龄因此而入狱,不久之后就死去了。
那么为何会出现两份试卷呢?原来为了防止有人在考试中动手脚,即在试卷的做记号,或者进行其他的标识,在考生做完试卷之后,就由专门的人员进行抄写,使笔迹一样,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作弊的问题。
而平龄原来的试卷根本没有完成,其在抄写的试卷中,与原来平龄所做的试卷,根本不一样。在抄写的过程中有人进行监督,抄写人员定然不会将名字弄错,所以定然有人故意帮助平龄。而经过仔细对比其他试卷,让怡亲王大吃一惊,有上百份试卷存在着问题,其中一份中举的试卷中,有307个错别字,而抄写之后竟然语句顺畅,意义深刻。
怡亲王将审查的结果告诉咸丰帝,其勃然大怒,立即将所有的主考官打入大牢。但是柏葰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而且升级为军机处大臣。但是其他大臣不满意了,这明显是皇帝包庇柏葰。在大臣议论纷纷的情况下,咸丰帝为了面子,也不得不令怡亲王再次对于试卷以及当时进行详细的调查。
其调查的结果就是,有人为了受贿,而在考试试卷中做了手脚,其中包括一品大员柏葰。咸丰皇帝宣布重重惩罚相关人员,但是对于柏葰不管不问。
大臣这次不愿意了,非要跟咸丰争论大帝。咸丰认为柏葰只是接受别人的16两银子,也不是什么大罪,但是大臣以科举考试关乎国家命运等劝说咸丰。没有一个大臣支持咸丰的,咸丰也意识到了,如果不惩罚柏葰自己将面临四面楚歌的问题,所以咸丰帝将柏葰交给了刑部。
柏葰认为自己最多了流放,所以准备好行李。刑部合议将柏葰判决斩立决,咸丰帝表示同意,并下诏处死柏葰。他到死也不会意识到自己会遇到这么大的惩罚,整个清朝一品大员被杀头就柏葰一人。
这件事并没有因为主考官被处死而结束,哪些与考生委托条官员,也受到相应的惩罚。在整个清朝更发生了三起大考场作弊案,其主考官无一例外都被处死。
柏葰作为一品大员仅仅因为贪污了16两银子而被处死,的确非常不值得,但是柏葰是整个社会腐朽的一个缩影,那是社会存在着的朝廷有人好办事的价值理念,因此在科举考试中,经常有人走后门,即有些有权势有关系的人,通过写请托条,或者请主考官吃饭,甚至只是一杯茶,让主考官通融一下。
当然这对于其他考生是非常不公平的,而主考官为了不驳熟人的面子,竟然帮助作弊,这种人情关系对于社会等影响非常大的。
其实在当时,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乌烟瘴气,腐败已经成为清王朝的缩影,哪些提出要坚决处死柏葰的人,实际上也好不哪儿去,只不过他们抓住了政敌的软肋与把柄,当然不会放过柏葰,以肃顺为首的官员,都要杀一儆百,其实柏葰是政治斗争与权力争夺的牺牲品,以及整个腐朽社会的替罪羊而已,他的死非但没有证明法律的公平公正,反而是人们以及整个社会漠视法律的一个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