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医院一小时
文/润泉
在医院,一小时能实现什么呢?
可能是一台精密的小型手术,可能是一次全面的专家问诊,也有可能是焦急而又徒劳的等待。
3月27号上午8点28分,我来到某山医院。提前一周预约了皮肤科的号,现场挂号、签到,很快便叫到了自己。这时是8点38分。
自报病情,医生说要去普外科,这里治不了。从11楼返回2楼改号,我看到的是“全天 普外180号”。抓紧来到签到台,签到,坐下。由于来得早,等候叫号大厅里不超过10个人。我想,应该很快会叫到吧。毕竟虽然我的号靠后,但我是最先签到的。然而,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样。
时间在流逝,人渐渐多了起来。短短20分钟内,从不到10人,到大厅里座无虚席,我的号依然没有被叫到。向护士站进行了咨询,工作人员让我看看是不是过号了。我表示一直没有离开。她依然坚持让我看看是否过号。
只好作罢重新签到,显示状态是“等候分诊”。工作人员说继续等吧。我想,医疗资源紧张,等候也是应该的吧。于是便耐着性子坐了下来。
时间在流逝,40分钟,大厅里已经有很多站着等候叫号的人。仔细观察,叫号的速度并不慢,患者确实多。然而,最令我不解的事情发生了。不少在我后面签到的患者,没等几分钟便被叫到。而我此时已经等候了40余分钟。我再次走到护士站,语气温和地向工作人员请教。
“您好,您能帮我看看我的号还要多久叫到吗?”
“这个不知道,现在才100号,你不要看叫的200号,那是骨外科的。”
“好的。请问我们是按照签到优先叫号的吗?有不少在我后面签到的患者都已经进去了。”
“肯定是先签到先进。他们先进是已经签到,预约号又比你小。”
“好的,谢谢。”
结论很清楚了。只要预约号比你小,不管你是否先签到,都要在后面等。后面患者,签个到只是走个程序。那么即使我早上八点半就在这里等候,由于我的号是“全天 180号”,按照现实的患者流量来计算,我至少要等到下午2点甚至更晚才能叫到。而这些现实的结论,在我等候20分钟时,护士并没有告诉我。
患者的时间就是这样被消耗的。
在理顺思路后,我现场拨通了医院的前台电话。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
“您好,我想反馈一个建议,请问电话是多少呢?”
“哪个科室?”
“普外科。”
“给您转接。”
两声“嘟,嘟”声后,电话被直接挂断。
我再次拨通电话。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
“您好,请问投诉电话是多少呢?”
两声“嘟,嘟”声后,电话被接了起来。
“您好,我是普外科的患者……”
“啪……”
电话被直接挂断,容不得人说话。既然没有被倾听的机会,我想我该走了。此时是9点48分,来到医院整整一小时20分钟。算上来回路上的时间,总共两个半小时左右。我没有见到普外医生的脸。
我国医疗资源的紧张,确实有着现实的原因,但问题终归是要解决。如何才能让患者花最少的时间和金钱看上合适的医生呢?这是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分诊机构、问诊平台以及社会公众多方协调、多方配合才能形成合力的一件事情。
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让病人少等待一分钟,反过来,就可以为社会多创造一分钟的价值。简单的一个签到叫号机制,反映出的是“预约制”与“签到制”的不协调、不统一,导致医疗资源和患者时间的“双浪费”。无论是分诊制度,还是护士站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只要有一方能够优化,都不至于产生今天这样“空耗”1小时的现象。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再到“翻天覆地”,中国的进步是必须肯定的。但依然要看到的是,我们距离“现代化”仍有距离。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
可以的话,就从让患者“少等一小时”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