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李成:中国正在探索新的全球化发展方向
视频加载中...
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一经发布,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核心关注点,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
围绕这一热点,东方卫视记者在华盛顿专访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博士。
布鲁金斯学会是全球综合排名第一的智库,对美国政界、业界的对华态度与策略具有重要影响。李成是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百年来首位华裔主任。
基于对中美两国政治与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理解,李成评价中国GDP5%左右的增速谨慎且合理。他还对近期中美关系发表观点,认为中美之间尚存结构性矛盾。
记者: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而2022年,中国GDP实际实现增长3%。要从3%提到5%,您怎么看这样一个增速提升?
李成:新冠疫情的冲击,给经济带来了创伤,去年中国GDP增速仍取得了3%的成绩。在此基础上,今年提出5%左右的目标,我认为非常谨慎,也很合理。这基于中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扶持,中国房地产政策的灵活调整,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投入,再加上中国国内大市场发展等等。值得关注的是,西方一些投资机构预测中国会有5.5%甚至更高一点的增速,也可见中国经济正在迅速恢复或者说反弹。
记者:“稳”是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字之一,多次提及稳增长。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频发,“脱钩断链”阴霾笼罩之下,中国经济的“稳”,对于世界经济增长具有怎样的意义?
李成:中国在“稳”上面,不仅是经济稳定,还有社会稳定、民生稳定、政治稳定。环顾全球,欧洲正在发生动荡,甚至陷入战争。通货膨胀、就业压力、能源和粮食危机……正不断激化各种矛盾。在美国,种族矛盾、贫富差距、文化战,再加上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国内也很难“平静”。所以中国的稳定发展,对世界有着正向意义,而且这方面作用还会大大提高。
记者: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吸引和利用外资也被用了“更大力度”定性,还特别提到要积极推动加入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在您看来,这体现了中国怎样的开放姿态?
李成:说到自由贸易,现在很多国家会把中国作为一个典范。对中国来讲,开放不是选择,全球化不是选择,而是必须。中国也不断强调,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当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之时,中国通过自身努力顺应并推动全球化,这不仅对中国有利,而且也是互惠的。
记者:近期中美关系相对紧张。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在巴厘岛举行会晤,受到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不过,此后中美关系的恢复并没有外界预期得那么顺利。中美关系要保持稳定,关键在哪里?
李成: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去年底到今年初,实际上有一个比较好的开端,但“气球事件”在中美关系中掀起波澜。从本质上看,我认为中美关系存在结构性矛盾。首先,自二战后,美国从来没有遇到过竞争对手,无论军事、科技,还是经济。这就造成了所谓守成国和上升国的冲突。往往守成国会更觉得恐惧。
其次,美国国内也遭遇政治经济社会不稳定问题,更加深了对中国的焦虑,或者对中国不同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所带来的恐惧。需要强调的是,中美关系不像有些人说的是一个垂直坠落的过程,军事冲突或者战争是必须且完全可以避免的。一个真实的现象,不管是问美国国会议员还是行政部门人员,要对中国强硬吗,他们都会说要强硬、要竞争,但要跟中国打仗吗,没有人回答了。但这样一个螺旋式下滑的改善,需要时间,中美更应该换位思考,需要对话互动,避免踏上更激烈冲突的陷阱。
记者: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关系的和平稳定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是全球共识。像在应对乌克兰危机等问题上,中美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成: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中美有很多利益交汇、互相吻合的地方。如果在战争与和平、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次序上一致的话,我想就保持了中美两国进一步合作的可能。在中国提出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十二点立场”后,很多国家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提案。假以时日,中国能真正推动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解决,我觉得这是中国在国际治理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记者:围绕着当前全球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您怎么看待这两大倡议所体现的中国全球治理理念?
李成:在安全理念中,中国强调我们不是要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不是取代,而是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核战争、反恐等等,过去三年新冠疫情也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所以,要走出狭隘的冷战思维。再回到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国提了“十二点立场”,后续可能还会跟其他国家共同合作、携手推进,让这场长达一年的冲突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上,这便是中国全球治理理念所产生的巨大的积极作用。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马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