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两会云访谈|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如何“由大向强”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视频加载中...
吕建
叶聪
主持人:宗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对加强科技创新提出重要要求。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地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前提。如何筑牢基础研究的“地基”?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吕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做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两会云访谈”栏目,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如何理解大科学时代的特征?这对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吕建:简单说来,大科学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大”,主要表现在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复杂度高、研究活动规模大、跨越的学科多、研究设施特殊、结果对经济社会影响深远等多个方面。这类科研活动需要统筹谋划、分工协作、整体推进,因此形成了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计划等组织模式。如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聘用的全职员工有3000余名,另有来自80个国家的大约65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代表500余所大学机构进行研究工作。大科学研究对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提出新的严峻挑战,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力争在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等方面,体制机制能够达到“大”境界。
叶聪:大科学时代是多学科交叉的时代,不仅需要我们在部分学科上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攻关能力,更需要把各个相关学科组织起来,形成合力,达到颠覆性、突破性效果。因此我们要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组织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协同攻关。在大科学时代,我们要将科学研究的主动权交给专业科研人员,要充分利用经费、更先进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资源,对于成果的评价也要更加专业合理。
主持人:请两位结合自身领域,谈谈在有组织的科研上有什么样的探索和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吕建:近年来,南京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强化问题导向,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通过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完善评价机制,打造有战略目标、有攻坚团队、有创新平台、有战略任务和战略贡献的创新力量,在太阳物理、集成电路、量子材料、深时地球、污染治理、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例如,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太阳物理研究团队,自2015年起承担了我国首颗太阳科学观测卫星“羲和号”的研制工作,大师领军、团队作战,充分发挥“大师+团队”组织模式优势。学校部署校级“卓越研究计划”项目给予团队支持,同时持续优化评价机制,给青年科研人员吃下“定心丸”。2021年“羲和号”成功发射并在轨应用,创下5个“国际首次”。
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的本质特征,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其次,在布局上要关注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最后,要完善差异化分类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和评价机制。近年来,南京大学一方面通过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在理论物理、化学生物学、复杂系统等基础科学和学科前沿领域加强布局,在评价中淡化量化指标的权重,不断突出创新的质量和贡献。
叶聪:我所在的载人深潜领域,一直在探索有组织科研的体制机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利用制度优势组织全国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参与了3台载人潜水器的研发。比如“奋斗者”号这个项目,我们来自100多家单位的1000多名科研人员,围绕“5年内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从7000米推进到全球最大深度11000米”这一共同目标进行攻关。在研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关键技术的攻关,同时也开展基础研究和试验应用。在设计中需要把相关精度提升到一个高度的时候,我们就通过基础研究来开展方法的验证和探索,把一些方法应用到工程上来。而在应用过程中,也不断搜集整个装备的服役数据,在试验和应用过程中发现基础研究的短板,在科研的空白领域取得突破。载人深潜历经20年的发展,在这条技术链条上,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攻关、应用试验都取得较好效果。
主持人:如何提升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提升基础研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吕建:一是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投入,这已成为主要科技强国的共识。二是推进交叉融合,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大幅提高许多领域科研活动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促进跨学科合作研究和国际合作研究。三是优化基础研究生态环境。制度支撑是营造良好基础研究生态环境、激发活力的基础。我们要持续优化同基础研究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不断完善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研伦理治理,更大力度地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
叶聪:首先要围绕科学技术前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凝聚起一批有志于在深海领域基础创新上有所突破的技术团队,以深海领域的短板弱项作为突破口开展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把各个领域先进的技术力量结合起来,在从制造到检测全技术链条的协作中,就能发现基础研究的短板甚至空白点。一个好的发现或者成果往往都源自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基础研究中的成果通过不断应用,能够推动整个工业水平的提高。我们也期待深海领域的科学发现,能够推动我们国家制造业、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提高百姓日常生活品质。
监制 顾雷鸣 尤健
统筹 高伟 王拓 唐澄
记者 杨频萍 王拓 宗祺
摄像剪辑 王昊晨 曹阳 余勤雍
摄影 吴胜
编辑: 肖雷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