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不可发布违法信息/重复内容/垃圾内容/拼接内容/软件自动发布,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最新资讯!在华外企如何融入“外资4.0时代”?

发布时间:2023-03-11 13:31:53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作者|王巍峰 来源|蓝媒汇

中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很多规矩也随之而转变了。

1.

1

“大批外资企业正撤出中国,转向东南亚地区。”这个论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拿出来重新翻炒一遍。

“日本电器巨头松下撤出中国”、“日东电工关闭苏州工厂”、“奥林巴斯停产退出中国”等一系列消息,似乎就是佐证。

今年7月底,围绕此事,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就作出公开表态。他以广东市场为例,指出2018年共有588家外资制造业调整了在广东的生产力布局,分散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不过,他还指出,同期外国投资净增了1918家。其中,包括巴斯夫、埃克森美孚、富士康等一批百亿美元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项目。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正发生一场悄悄的变化。今年6月以来,包括北上资本在内的外资,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涌进A股。外资持A股总市值已达2%,未来5—10年,占比或将超过10%,资金总规模达6.2万亿元。

一边是有人喊“外资撤离”,一边却是“外资挺进”大手笔投资百亿美元级项目、万亿级涌入A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背后的实质?

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资的关系就一直在不断变化。经历了市场换技术、外资与中国市场融合、外企与中国本土企业竞争与合作的综合博弈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主要是外资帮扶、共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质是竞合关系,且主要发生在中国市场。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全面崛起,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个产业都加快了产业升级,外资在中国经济和市场中扮演的角色也改变了,为了实现市场深耕与长久发展,外资企业开始注重与中国企业携手,由竞争和买卖关系升级为伙伴关系,注重打造并升级开放型生态圈实现协同生长,有专家将之称为继市场换技术、外资与中国市场融合、与中国本土企业初建合作关系后的“外资4.0时代”。

对此现象,著名观察家、资深IT经理人王冠雄综合分析后认为,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了更重要角色,中国需要更多全球合作伙伴,中国市场也为外资提供了更大空间。只有注重与中国市场和企业协同生长,共建共赢生态的外资,才能更好扎根中国,稳步进入全新的“外资4.0时代”。

2.

2

对外公开发表声明时,辛国斌除了指出“撤出中国制造业的外资规模没有‘进场’的规模大”,他还指出,撤出中国的外资主要以中低端为主,而“进场”的多是技术先进性产业。

“外资4.0时代,反映的就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中国正在拥抱新产能,替换旧产能。中国市场正在替换旧的产业伙伴,建立新的产业生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导韩复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全球经济中,中国已经从‘跟随者’逐步升级为‘引领者’,在华外资的市场角色也要随之变化,与强者携手,才能实现共赢最大化”。

早期,日本松下、夏普等企业都是第一批进入中国的企业,它们带来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封锁。我们也只能选择用市场换技术。当时的联想,就选择了“贸易优先”。

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联想等企业也逐步发展自身技术。当然也有华为这样早期就选择“技术优先”的企业。中国技术追赶的过程中,在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产业角色,外资与中国市场的融合度也更高。

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势均力敌,开始“争夺”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外资与中国企业产生错综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而在中国经济力量崛起的大潮中,中外企业间竞争关系表现更为突出,家乐福、麦德龙等商超要么被中国本土企业收购,要么撤出。

如今,中国经济从高速向高质量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发生转变,中国产业发展从规模速度的粗放增长转向高质高效的集约增长。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不论对内、对外,中国市场增长空间进一步释放。不过,在外资4.0时代,中国市场的“准入门槛”和合作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3.

3

外资4.0时代,在华外资该如何与中国市场相处?

中国知名财经作家苏渝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中国正在全球构建一个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协同共赢的全新平台,中国正在吸引全球优质生产力,助推全球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生态体系。在中国当下市场环境中,外资4.0时代,外资不再是主角,也不是配角,而需要与中国企业平等协作,共同以全球经济为核心”。

中国经济全面崛起,背后则是产业结构快速迭代,对于外资企业,很可能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有着180年经营经验的施耐德电气,在本土化战略上有着绝对的敏锐度,深知与合作伙伴协同成长重要性,注重与伙伴协同发展早已如创新一样成为深植于内的发展基因。因此自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施耐德电气就充分重视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协作,打造并不断扩大升级其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在32年发展过程中,能够从最初不到100人的合资小厂,发展为今天拥有3个研发中心、23家工厂,近2万名中国员工。其中原因,离不开施耐德电气始终坚持的“中国原创”战略,不论是从产品研发、合作伙伴体系,还是人才培养,施耐德电气一直坚持“本土化融合”策略,始终坚持共建生态圈,与中国产业各个环节的合作伙伴结成牢固的“朋友圈”关系。

发展中,施耐德电气持续深化合作模式,升级“朋友圈战略”。从初入中国市场的买卖关系,到与销售伙伴展开合作,到联手供应商实现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再到如今助力中国更多伙伴成长与全球化进程,如今,施耐德电气的“朋友圈”既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科技公司,也包括高校、创业公司、外国商会、行业协会、标准化协会等机构,已形成多层次多格局的生态圈联盟。

施耐德电气作为跨国企业,通过与中国企业打造伙伴关系,实现与中国市场融合,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企业与其相互促进协同成长,今年9月30日,施耐德电气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Jean-Pascal Tricoire)在人民大会堂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以表彰其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中法工商界经贸合作所做的重要贡献。这一由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国家级最高奖项,也成为施耐德电气注重与中国协作共赢,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力证。

外资4.0时代,跨国企业与中国市场融合,核心是在全球市场打造合作共赢的生态体系,除了助推中国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更要帮助中国企业和产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

中国企业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成长为能够提供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并逐渐形成强大的创新研发驱动系统,因此外资企业在与中国的关系也从开放初期的买卖关系,成为了现在强强联手。同时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企业逐渐加快的出海步伐,也为外资企业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深入协作提供了契机。外资企业通过深入协作将海外视野、资源及技术经验分享给中国企业,帮助中国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最大化,更好的融入海外第三方市场,同时外资企业也实现了中国市场进一步深根与价值体现最大化。

尽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从大国向强国挺进的过程中,还会持续经历产业结构的蜕变与升级。

因此,代表旧产能的外资“撤离中国”和代表新产能外资“涌入中国”的“矛盾”现象,仍会继续存在,并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而主动拥抱中国产业变化、融入中国产业生态、助推中国产业升级的外资企业,将会在中国经济向全球经济迈进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责任编辑:货源商
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云霄一手货源
  • 一手货源
  • 商家通
  • 潮牌工作室
  • 广州市新翼服饰
  • © 烟立秀货源网